为何不可“指名道姓”


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,指名道姓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挑衅行为,甚至还会被视为一种攻击行为。这个词的含义尽人皆知,但指名道姓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严重,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
先说指名。古人有名有字,《礼记·檀弓上》篇中规定:幼名,冠字。孔颖达注解说:名以名质,生若无名,不可分别,故始生三月而加名,故云‘幼名’也。指取一个与其人正相当的,以便区别于他人。人出生三个月,由他的父亲在祖庙中取名。孔颖达又说:人年二十,有为人父之道,朋友等类,不可复呼其名,故冠而加字。等长到二十岁,要举行成年礼,这个成年礼称作冠礼,挽起头发,戴上帽子,表示成人了。成人之后就要受到尊敬,不能再直呼其,因此要取一个,此由参加冠礼的正宾所取。


《礼记·曲礼上》篇中又规定: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父前子名,君前臣名。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父亲和国君都是尊长,在他们面前都要称女性则是十五岁举行名为笄(j)礼的成年礼时取

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中记载了古人取的五条原则:名有五,有信,有义,有象,有假,有类。以名生为信,以德命为义,以类命为象,取于物为假,取于父为类

以名生为信,以出生时的某些生理特征取名,指天生的神秘符信,比如晋国的始祖叔虞,岀生时掌心有个像字的纹路,故名

以德命为义,以出生时的祥瑞、德行取名,指合宜的道德,比如周文王姬昌的父亲见儿子有昌盛周室的圣瑞,故名

以类命为象,以出生时的相貌特点取名,比如孔子的头顶有一个凹坑,很像曲阜郊外的尼丘山,故名

取于物为假,以出生时可资纪念的事物假借取名,比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时,鲁昭公以鲤鱼相贺,故名

取于父为类,以出生时与父亲相类似的特征取名,比如鲁桓公的太子与他同一生日,故名

《仪礼·士冠礼》中说: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。唐代学者贾公彦注解说:故君父之前称名,至于他人称字也,是敬定名也。意思是尊重父母为他取的,因此只能在尊长之前称,其他人则要称。这就是著名的《颜氏家训》总结的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,因此又称表字,意思是用这个来表其德行,凡人相敬而呼,必称其表德之字。

由此可知,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必须以来称呼,以示尊重,自称则必须用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篇中记孔子的话说子曰: ‘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’意思是说:有十家人的小邑里,一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,但不如我这样好学。这是孔子的自称(名),而别人称呼他时,则必须称仲尼(字),绝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。因此,指名即为不礼貌的行为。

再说道姓。《说文解字》:姓,人所生也。古之神圣母,感天而生子,故称天子。从女从生,生亦声。可见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、血统、血族关系的族号。张舜徽先生在《说文解字约注》一书中写道:古之所谓姓,即近世史家所称原始氏族制也。而母系氏族为最先,每一母系氏族,皆必有名号以相区别,此乃姓之所由兴,故姓字从女也。
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,一转而为父系的名号,直呼其即是不尊重对方父亲的无礼行为,因此向别人询问时,要用尊姓贵姓的敬语,以示对对方父辈的尊重,而绝不能直接道姓

这就是之所以不能指名道姓的由来。但进入现代社会后,中国人废弃了取这一美好的传统,因此称呼时也就只能称了。

 

 

 

 

文字一体化方案提供商,编辑校对,文字润色,专业校对,校对公司,上海天碧-编辑校对网

电话:021-60781545

手机:135-8560-0696(王先生)
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明中路1777弄27号6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