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拗造型”?“凹造型”!

2006新词新语》就已收录“拗造型”,现在却更多地使用“凹造型”。“拗造型”与“凹造型”的混用令人为难,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呢?
    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收录了“拗(ǎo)”的方言义,释为:“使弯曲;使断;折”。“拗”在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》中释为弄弯使断,在太原、上海、苏州、广州、福州、雷州等地都有此用法。其中,宁波方言中“拗”还表示弯曲身体,如“拗软骨”。
    方言词“拗造型”在进入通语时,很快出现了“凹造型”的用法,且十分盛行,在使用上已有超越之势。我们可以在纸媒中找到大量例子。
    例如:
    (1)几年前,洪晃让“凹造型”这句上海话红遍大江南北。据说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在天生条件不足的情况下,靠后天对美的理解来修饰自己。看完《气喘吁吁》,我决定将它归类为凹造型电影。……其实作为编剧,郑重的作品不论《大明宫词》还是《恋爱中的宝贝》向来都是有着凹造型的嫌疑,但是都不像《气喘吁吁》达到极致。(《京华时报》2009年8月31日)
    (2)在段玉宝看来,拍摄时不必带着过多的预设去给作品“拗造型”,旅行也是,带着一颗清空的心,去感受旅途的纯粹。(《解放日报》2014年10月17日)
    使用之初,“拗造型”与“凹造型”就已难舍难分,时至今日,即使只是表示摆造型,两者也依旧混用。
    例如:
    (3)五六个人的广场歌舞,可以表现一个国家的生活情调;一队花车巡游的耀眼亮相,可以传递一个民族的文化时尚;街头看似随意的创意秀或是“拗造型”,也可以表现人的思维乐趣。(《人民日报》2010年5月8日)
    (4)气象员凹造型摆气象图标获赞。(《汕头特区晚报》2015年3月9日)
    上述两例“拗造型”借用方言词,“凹造型”是方言词进入通语的变种,都指弯曲出不同的造型。双方音相近,义相同,用法也一样,这注定了不论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,它们都面临着“李逵”与“李鬼”的纷争。
    随着使用愈发频繁,双方的语义都产生了简化与升值。意义简化,只是表示字面上的动作义,做出造型,不管是自主的,还是被动的,其结果都是使造型达到某种效果。贬义去除,作为新词语时表示用力拗出不同造型来博眼球的贬义色彩已消失。
    例如:
    (4)“橄榄”变成“哑铃”杭州转型升级要“拗造型”。(《钱江晚报》2010年5月13日)
    (5)2014秋冬最in的凹造型大披肩该找哪一家?……可以让你的旧大衣凹出更多造型感,让你瞬间变女王!(《汴梁晚报》2014年11月25日)
    网络舆情作为一个侧面,可以反映使用者的倾向。截至2017年11月18日,百度搜索“拗造型”有222,000条,“凹造型”12,500,000条,且搜索默认为“凹造型”。“凹造型”呈现明显的后起超越之势,可以说,“凹造型”已经成功“上位”了。
    “拗、凹”音相近,易混,使用者不熟悉原义,才误把“拗”作“凹”。“凹造型”后来居上,原本正宗的“拗造型”被“六亲不认”实则有迹可循。首先,“拗造型”是一部分人从方言带入通语,大部分人不熟悉本义。其次,“拗”是多音字,不利于口耳相传时直接联想,“凹”是单音字且常用。最后,“凹”是指事字,指低于周围。“凹造型”极其形象地指凹凸出造型,特别适用于描述身材时使用,这使得“凹”比“拗”更易于接受。
    “拗造型”与“凹造型”的混用,同“埋单”与“买单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粤方言词“埋单”进入通语后,又作“买单”。“埋、买”在普通话中,音相近,义相同,使用上也互通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第871页中“埋单、买单”都收了,且互有说明。“拗造型、凹造型”也不妨如此。可是,我们必须明白正确写法应该是“拗造型”,只是由于在传播过程中,出现了误用,导致出现“凹造型”的写法,产生如今混用的情况。

    (《语言文字周报》)

见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uBrw88BVS84hLU5iXw8wkw

文字一体化方案提供商,编辑校对,文字润色,专业校对,校对公司,上海天碧-编辑校对网

电话:021-60781545

手机:135-8560-0696(王先生)
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明中路1777弄27号602